连日来,在英德市大湾镇田心村,挖掘机和村民们正在紧张作业,通过翻耕、平整,昔日荒废的土地被整治成平整松软的耕地。

今年7月19日,大湾镇全面启动土地整合整治工作,不足1个月,大湾镇已整治撂荒耕地并复耕复种1211亩、恢复耕地13748亩、流转耕地2000多亩,曾经“沉睡”的土地资源正被逐步“唤醒”,乡村重新焕发出活力。

英德大湾镇:全力“治荒”激发乡村运营新活力  第1张

大湾镇党委书记姜万河指导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。

深入调研

充分挖掘农业发展优势资源

作为英德农业大镇,大湾镇有耕地近13万亩,然而农业发展却依然停留在传统种养模式上,大量耕地撂荒、流出,农业产业未形成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机械化发展。

大湾镇党委政府通过深入群众中调研,发现问题“症结”。一是由于连年遭遇洪灾,土地难以耕作,为了谋生,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;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或年久失修。二是水患、举家外迁无人耕作、失能家庭或因病因残无力种地等原因导致撂荒,土地未整合只能细碎化耕作难以真正实现与市场需求接轨,导致守着丰富的宝贵耕地资源却无法为乡村发展赋能。

如何破题?对此,大湾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,近13万亩耕地是大湾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、助力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资源。只有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,凝聚党员干部敢闯敢干、争先进位的思想共识,才能为唤醒“沉睡”耕地提供坚定思想引领。

英德大湾镇:全力“治荒”激发乡村运营新活力  第2张

大湾镇举行实施土地整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。

对此,大湾镇党委政府利用每周一上午开展的干部大讲堂,学习贯彻中央、省、市、县关于保护耕地的决策部署,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,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;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人大代表到九龙、浛洸等镇学习通过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整合带动产业发展、改善人居环境的先进经验,拓宽发展视野;以长山、田心为示范点,组织村小组长、理事会成员开展土地整合流转现场会,破除村小组摒弃故步自封、观望等落后思想壁垒,激发村组主动寻求发展的斗志,引导他们盘清村组可整治耕地资源“家底”,整合成片流转给农业公司、合作社规模化种植粮食,既保护了耕地,又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,还能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。

党建牵引

举全镇之力与撂荒耕地“开干”

为加强组织领导和资金保障,确保撂荒耕地整治工作快速顺利推进,经过充分调研,大湾镇整合资金资源,制定撂荒耕地整治专项行动和奖补方案,鼓励整治后复种粮食作物,最高可奖补350元一亩。

英德大湾镇:全力“治荒”激发乡村运营新活力  第3张

撂荒地整治现场。

该镇由镇党政人大主要领导及党委副书记分别组成5个督查组到各村居督导工作落实情况,镇农办、自然资源所作具体业务指导,党建指导员和各驻村团队到挂钩联系村居协同推进,组织村民代表开会表决,摸清每个撂荒地块的情况登记造册,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方案,以先易后难、宜粮则粮、宜糖则糖为原则开展整治工作。

对于容易整治的地块马上整治种植水稻、玉米、大豆、薯类等粮食作物,对于易造水浸的地块引导中晚造种粮或种植甘蔗,对于石漠化、湖洋田等不具备耕作条件或难以复耕的地块另外设立台账,探寻合适的整治方案。

在大湾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,各村居结合自身实际采用不同的方式破解撂荒地整治难题,谱写出独具特色的“治荒曲”,促使大湾镇在不足1个月整治了撂荒耕地1211亩、恢复耕地1374亩、流转耕地2000多亩。

如长山、塝脚、田心、茅塘、上洞、麻步、鸡蓬、青坑紧盯土地流转,引导村小组整合土地流转给农业公司,铲除苗木、退蕉还粮,打破“田埂阻”实现“小田并大田”,改善农田水利设施,把零碎撂荒地变为便于机械化、规模化耕作的良田;英建村利用村级成立农机合作社优势,低于市场价为本村提供农机服务,降低整治成本,鼓励当地农户复耕复种;布心、小联、中步、金湾、古道等村居则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,以合作社提供农机清退苗木整治播种、村民或村经济合作社管护的方式开展;对于蓝山、瑶排等交通相对不便的零碎撂荒地,则鼓励农户或村级经济合作社整治复耕。

下一步,大湾镇将继续加大力度,力争年内完成存量撂荒耕地整治,推动土地整合流转,深化与侬联公司、连府人家等的战略协作,结合实际分区推进优质水稻、大豆、玉米、紫苏连片规模化种植,形成一批兴村富民产业,鼓励采用统管联营、代耕代种等方式,把丰富的土地资源转变为资产,推动撂荒耕地整治与提高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效结合。

南方+记者 陈咏怀

通讯员 卢红媚

点击图片,一键报料↓↓↓

英德大湾镇:全力“治荒”激发乡村运营新活力  第4张

【作者】 陈咏怀
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